首頁 » » 【特別策劃】新老員工話當年:與醫院一起走過的歲月,酸甜苦辣記憶猶新!

【特別策劃】新老員工話當年:與醫院一起走過的歲月,酸甜苦辣記憶猶新!

作者:Christina 發表日期:03 分類:

30年前,坐落於飛鵝嶺下的「惠陽地區人民醫院」還名不見經傳;而今天,隨惠州撤地設市更名30年的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不僅成為全市醫療業界的領頭羊,在全省乃至全國也已名聲鵲起!

【特別策劃】新老員工話當年:與醫院一起走過的歲月,酸甜苦辣記憶猶新!

一所底子較薄、條件較差、人才緊缺的地區醫院,能在短短30年間,「逆襲」為專科全、技術強、設備先進、人才輩出的三級甲等醫院,這其中,凝聚了幾代人的努力與創造,承載著幾代人的關愛和支持!

近日,小編採訪了幾位「前輩族」、「新生族」、「忠粉族」代表,通過他們的描述,讓我們看到了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30年不平凡的發展軌跡。

前輩族

幾代人的努力為醫院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

呂振生(市人大原副主任、市中心人民醫院原黨委書記、院長):

呂振生,1982年開始主政原惠陽地區人民醫院,作為在位時間最長的院長,他親歷了醫院更名歷程的前前後後。

「醫院更名前,僅有600多平方米的門診,B超等稍微先進的儀器都沒有。可以說是底子薄、條件差、人心散渙、業務停滯不前。而與此對應的,是每天1500多患者,和許多一心想去深圳謀發展的職工……」呂振生回憶起當年醫院的窘況感觸頗深。

麵對落後現狀,醫院藉助改革開放的春風,破釜沉舟,大興改革,製定了《八年發展規劃》,開始實行科室目標管理責任製、推行經濟核算製、試行大型設備股份製……「這份規劃,就像一顆定心丸,讓當時很多準備離開醫院的人又看到了希望,決定留下來一起奮鬥,同時還吸引了更多的知識分子加入進來,與我們一起實現新藍圖。」呂振生興奮地說。

於是,門診大樓、住院大樓、製劑大樓、職工宿舍先後拔地而起,磁共振、彩色B超等新設備相繼引進,專業人才梯隊逐步建起,截至1988年醫院更名時,開放床位達到543張,入院人數增至12712人次,門診診療人次近30萬人次,全院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有509人。這一串數據不僅是群眾對醫院投出的信任票,也為醫院更名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
更名後,醫院沒有停留在過去的成績中,而是借勢發力,又出台了下一個十年發展規劃,其中創建三級甲等醫院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。

呂振生介紹說,「根據上級精神和市衛生局的部署,醫院從1992年3月開始,按照綜合醫院分級管理標準謀篇佈局,正式啟動了創三甲的準備工作。」呂振生回憶道,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支持下,全院上下同心協力,以創三甲為一切工作的主線,實現了院容院貌及醫德醫風等多方麵的變化,最終於1995年10月以高分獲評三級甲等醫院。而當時全省地級市醫院中獲評三甲的醫院還極其「稀有」,確實來之不易!

次年,呂振生「功成身退」,但他依然心係這個「家」,他說:「退下來這麼多年,仍然忘不了為了搶救呻吟呼喚的病人,日夜堅守在病床邊的醫護人員;忘不了手術室裏長明的燈光和沒有節假日的時間表;忘不了急診科那緊張的搶救場麵和大家沉著機智、高度負責的救死扶傷精神;忘不了後勤同誌們的勞作艱辛、默默耕耘……」

呂振生說,看著醫院2017年3月通過三甲複審,他感到年輕一代沒有辜負老一輩人的重託,幾代人的努力正在他們手中持續釋放大榕樹效應,他看到一座創新型的現代化醫院正慢慢展示在惠州市民麵前……」

陳賢誇(市中心人民醫院黨委原副書記)

1984年,陳賢誇從部隊轉業後,到市中心人民醫院當任醫院黨辦主任。他說,「剛從部隊轉業到醫院時,真的不太適應。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都麵臨巨大的轉變。」但部隊裏培養出的堅韌個性,使他克服困難從頭適應,一路從黨辦主任幹到醫院黨委副書記。

在陳賢誇的印象中,醫院更名後的那些年,也是醫院高速發展的起步階段,「得益撤地設市後市委、市政府的重視,醫院的硬件、軟件、人才、業務都發生了質的變化。」他舉例說,以前醫院的檢查設備基本都是「國產」貨,簡單到僅有超聲波、X光機等,有些疑難重症患者沒辦法就隻能去廣州,費錢又費力。後來醫院通過引進人才、更新設備、發展專科、拓寬業務、提升技術,大大方便了惠州的老百姓,讓越來越多市民能在家門口看好病。

如今,退休後住在醫院附近的陳賢誇,還經常陪同朋友在醫院周邊散步,每每經過醫院,都會勾起他的回憶,然後告訴朋友說,「這裏原來是辦公室,那邊以前是籃球場,還有老門診五樓的榮譽館……」

在陳賢誇看來,人都有生老病死,因此,醫院的發展對於任何一個階段的人來說,都至關重要。他希望市中心人民醫院越來越好,讓他和廣大群眾能享受越來越好的優質醫療服務。

王子耀(市中心人民醫院原副院長):

不起眼的大門,簡陋破舊的大樓,低矮瓦房的急診,一棟三層的辦公樓,看上去就像一個衛生院……這便是70年代惠陽地區人民醫院留給王子耀的最初印象。

王子耀回憶,當年他畢業分到醫院時,醫院隻有中醫門診,沒有中醫病房。1988年醫院更名時,中醫科也隻有主治醫師,沒有高級職稱人才。直到1992年,他率先成為中醫科第一個副主任醫師,中醫科也開始有了獨立病房。

「中醫科的變化從一個側麵映照了醫院的發展。」王子耀說,自醫院更名後,30年來中醫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,比如,現在的中醫科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醫務人員就有23個,其中還有兩名省名中醫,5名市名中醫,病床數不斷增加,門診量更是成倍增長,還開設了20多個特色專科,綜合實力在全省綜合醫院中排在前列。

隨著醫院的發展,王子耀在這個平台也得到成長。從普通醫生到省名中醫,從科主任到副院長,他一步一個腳印,見證了醫院30年的巨大變遷……

談起醫院的變遷,王子耀說,有兩個突破讓他記憶猶新。「一是這30年間,醫院文化建設在傳承教會醫院『仁愛』理念和東縱醫院『拚搏』精神的基礎上,逐步形成了融『視覺、精神、製度』於一體的醫院文化體係,在全省率先舉辦了院史展覽,修訂了院史、院誌,唱起了自己的院歌,提煉院訓和醫院精神等等。二是這30年,醫院健康教育從無到有,從惠州排名倒數第一到進入全國先進行列,打造了醫院一個全新品牌。衛生部在醫院召開了『全國醫院健康教育現場經驗交流會』,使醫院在全國健康教育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,成為中國健康教育協會醫院分會中唯一的地級市醫院副主委單位。」

新生族

葉小帆(中醫科護士長)

「讀衛校見習時,醫院還叫『惠陽地區醫院』。1988年我衛校畢業時,醫院已更名為『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』。」在葉小帆的記憶中,這一年既是醫院發展的裏程碑,也是自己人生的分水嶺。

葉小帆說,30年來,她作為醫院的一員,見證了醫院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與時俱進的轉型,感觸最深的是醫院在麵臨各種新的挑戰與危機時從容應對,始終能在激烈的競爭中,以創新的發展思路及內在價值,成為行業的領跑者。例如在提升醫護人員技術的基礎上,通過改善環境、加強服務以給患者更優質體驗;順應醫改大潮,積極推進藥品零加成、成立醫聯體等。

「醫院在進步,我們自然也不能落後。」葉小帆表示,30年來,自己通過努力與沉澱,由一名小護士成長為病區的護士長、主任護理師,所以她很感恩醫院這個平台:「正是這個平台賦予並滿足了我人生多層次、多方麵的價值與期待,我將努力工作奮鬥,讓自己更持久地發光發熱,回饋栽培我成長的醫院。」

王浩(項目辦幹事)

80後的王浩,與市中心人民醫院有著與生俱來的「不解之緣」。 1988年醫院更名之際,他正好降生在原「惠陽地區人民醫院」產房。

「身為醫院職工的孩子,我從小到大的活動範圍基本以醫院為中心,食在飯堂,住在宿舍,玩在院內。」在王浩的腦海裏,童年的快樂時光仍歷歷在目:現在停救護車的那塊地,以前就是籃球場,自己和小夥伴曾多少次在上麵揮灑汗水、樂不歸家;現在的住院收費處,就是當年的飯堂,自己都和打飯的阿姨混得可熟了;還有現在的門診大樓,曾經是他家所在的職工宿舍,直至2010年他讀大學時,才拆建為如今的門診……「記得當時拆遷時很是不舍,畢竟是住了20多年的避風港。」王浩回憶道。

2012年大學畢業後,王浩的身份從職工家屬變成了職工。「在別人看來,這可能隻是一份再尋常不過的工作,但對我而言,卻有著深刻的親切感和自豪感,因為這是生我養我的地方,是我一生的大家庭!」如今,他的孩子也在市中心人民醫院出生,他表示,今後自己將會把中心醫院人的這份情懷繼續傳承下去……

忠粉族

梁伯(市中心人民醫院住院患者)

今年72歲的梁伯是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的「忠實粉絲」,自從1997年他突發腦出血被成功搶救後,他就「認準」了市中心人民醫院的技術和品牌,所以他每年複查都堅持回到該院。

因為曾患腦梗加上基礎疾病較多,如今他說話已不太利索,但得知小編想了解他眼中的市中心人民醫院時,他還是十分開心地接受了採訪。「這麼多年,醫院真的變化很大。」梁伯舉例說,90年代的病房,條件都比較簡陋,最好的是2人間,還有一些是6人間,而且每間病房裏都沒衛生間,隻有走廊一頭的公共廁所。

「還有環境也變好了很多。」梁伯回憶說,他1997年入院時,是在原來的內科大樓5樓,挺破舊的,後來新建了很多棟高樓,院內環境也優美、乾淨了許多。

梁伯告訴小編,其實市中心人民醫院最大的變化還是人的變化。比如過去的年輕醫生現在都是骨幹力量了,為他接診的陳樹丹醫生,當年還是主治醫師,如今已成為主任醫師、科主任了。還有,過去毛糙的小夥子,現在都成熟了,個個都變得和藹可親,讓他每次回到醫院複查,都像回到自己家一樣,沒有絲毫陌生感。

供稿:社會工作部 周婷婷

審稿:曾寧

主編:曾寧

編輯:謝國豪

為新老員工的付出點

本文來源:http://www.sohu.com/a/229580072_464437

Tag:
本文鏈接:https://www.hair-add.com/114435.html

熱門文章

分類目錄